【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】仪器箱里的百年工运:一个物探 新兵的青春答卷

来源: 柳州市总工会  |   发布日期: 2025-08-12 17:50    |  作者: 何俞锋

这一年,我与三位“老友”——铁色的CG-5、银亮的质子磁力仪、蜜色的EH4线圈,踏过南丹矿的赤岩、罗城山的青芒、泗顶沟的砾石。直到今日,我才懂得工会墙上“永远跟党走”那行字的分量——“它不是刷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仪器箱里泛黄的老照片、卷边的笔记本、磨亮的计算尺;是师傅们汗湿的工服、晒裂的手掌、熬红的眼;是一代代物探人用青春蘸着山风与矿尘,在大地上写就的工运长卷。”

一、CG-5脚架上的“老计算尺”与“国家账”

入职第二天,老陈就带着我去职工书屋“补课”。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摆着《中国工运通史》,旁边是《CG-5重力仪操作手册》——“工会每年更新技术书,就是要咱们把‘学技术’和‘听党话’捆在一块儿。”

南丹羊角尖矿区的太阳像团火,韦工蹲在CG-5重力仪旁算地改值,头上冒着汗珠。他是重力勘探的“活字典”,见面第一句话是:“小何,这台仪器的脚架和你年纪差不多大,调平的时候轻点儿,它吃过的苦比你走过的路还多。”

韦工教我调CG-5的脚架:“水准泡要居中,像咱们对工作的‘准头’;温度要稳定,像物探人的‘定力’。”他翻出个铁盒,里面装着1972年他师傅用的计算尺:“当年算地改值全靠这玩意儿,手都磨出了茧子。地改值就是地形改正值,用来消除地表起伏对重力数据的干扰——山包会往下‘拉’重力,沟谷会往上‘拽’,不修正的话,测出来的数据就像蒙着眼睛找矿。现在你们都用Excel,工会连计算器都给换成智能的了——但‘把数据算准’的规矩,不能丢。”

龙工看着图感叹:“小何,你和韦工测的这组数据,和1965年的老报告对上了——这叫‘物探人的坚守’。”我摸着CG-5的脚架,突然懂了:韦工的重力仪里,不仅有数据,更有“老物探”的坚守——把每寸土地的“重量”,都刻进国家的资源账里。

二、磁力仪里的“老笔记”与“新心跳”

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盘龙钴镍矿前,仪器管理员老陈往我帆布包里塞了本《磁法勘探规范手册》,封皮磨得发亮:“野外没信号,这本书比手机管用——测线怎么走、仪器怎么调,全在里头。”

那是我第一次摸质子磁力仪。数据处理组的叶工蹲在我旁边,手把手教我调参数:“测线要直,像党员的脊梁——歪半米,数据偏十里;读数要准,像对党说的话——差0.1nT,后续解译能错一座山。”他翻开自己那本边角卷边的笔记本,里面夹着1985年他师傅测的老数据,纸页上茶渍晕开一片:“当年设备差,磁异常曲线抖得像心电图,现在你们用0.1nT分辨率的仪器,能抓住更弱的信号——但‘把资源找出来’的初心,始终没变”。

跑线师傅老覃扛着标杆走在前面,胶鞋踩得荆棘“沙沙”响,“小何,跟紧了!测线得像拉直的绳子,歪一步都得重走。”屏幕上,磁异常曲线像心跳一样剧烈跳动。老覃突然蹲下,指尖戳着屏幕:“这里和我曾测的老点偏差太大了!”我们蹲在石头上翻出他的老笔记本,对比后发现,老数据里一处“弱异常”可能是隐伏矿体的延伸。

“走,加密测线!”老覃扛起仪器就往山上冲,工装裤被荆棘划得一道一道。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磁力仪的“滴滴”声混着山风,像在唱一首老歌。

那次的项目,我跟着叶工学会了成图,跟着老覃跑烂了两双胶鞋,还在初稿报告里写了段话:“质子磁力仪的每串数据,都是工运史的注脚。”叶工在旁边批注:“小何,你开始懂了——‘物探’的‘物’是国家资源,‘探’是工人使命。”老覃拍着我后背笑道:“等你跑线能像我一样闭着眼走直,才算真正入了门!”

三、“热线圈”:夏阳下那根会出汗的金属弦

泗顶古丹铅锌矿,烈日毒得能把石头晒出油。我蹲在EH4大地电磁仪旁,看农工用湿毛巾擦线圈——那线圈裹着一层薄汗,金属表面被晒得泛着蜜色的光,他擦一下,毛巾就“滋啦”响一声,像在烙煎饼。农工的后颈红得发亮,汗顺着喉结往下淌,在工服上洇出一条深色的“小河”。

“小何,摸摸。”他拽着我指尖碰了碰线圈,烫得我赶紧缩手,“像不像刚起锅的铁勺?”他从裤兜里掏出张塑料膜包着的老照片,边角被汗水泡得软绵绵的:“2008年我刚摸电法仪,线圈粗得像擀面杖,夏天晒得能烫脱皮。你看,”他指着照片里围在棚子下抄公式的年轻人,“那时候线圈硬得掰不动,现在你们用的,软得能绕在胳膊上——工会不断给咱们换‘细皮嫩肉’的新家伙,就为让它更‘懂’大地的脾气。”

驻地外突然响起车辆的“滴滴”声——小张师傅载着蓝色保温箱冲进来,箱子上的水珠直往下滚:“农工、小何!工会送‘降温三件套’啦!”他掏出冰镇王老吉、绿豆沙、甘蔗水说道:“今年夏天热得破纪录,工会特意准备了王老吉,还特意选的小罐装,揣兜里不占地儿!”

我舔了舔嘴角的绿豆沙,盯着屏幕突然定住——那泥泞的山沟里,藏着第127组数据的频率波动!农工拍着大腿笑,汗珠子溅在键盘上:“对!就是这儿!当年师傅教我时,正巧也是喝着绿豆沙才听出‘弦’外之音的!”

晚风卷着山桃香钻进驻地时,我伸手摸了摸线圈——金属表面还残留着太阳的余温,却比正午时柔软了些,像块被焐热的老糖。原来这根被晒得发烫的线圈,从来不是块死铁——是农工用擦汗的毛巾传递的“团结”,是我们物探人替大地“弹”出的“奋斗”音符,更是百年工运里最朴实的“奉献”乐章。

如今才明白,工会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设备与书籍——那百年工运的火种,早被揉进仪器的纹路里,烙进金属的肌理中:CG-5每一次水准泡的归心,校准的是物探人刻进骨血的忠诚;质子磁力仪每串跳动的磁异常曲线,记录的是地质队员对工作的热忱;EH4穿透地层的电磁脉冲,波峰波谷间传递的,是一代又一代物探人“把资源找出来、把大地守周全”的使命。

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、是无数像师傅们一样的职工用奋斗写就的史诗。当我再次扛起磁力仪走向深山,仪器箱里的老照片、旧笔记、计算尺在晨光里泛着暖光。山风掀起叶工的笔记本,1985年的老数据和现在的新曲线在风里轻轻碰撞——那是195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时地质工人“找矿报国”的决心,是1985年师傅们“把资源找实”的坚持,是2025年我们“用科技守好资源”的誓言。我将继续用仪器记录资源的重量,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温度,用初心续写“永远跟党走”的青春答卷。

(单位: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五核地质大队 )